1 / 19
文档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mama 2022/5/2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化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法。
教学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因数的经验,为本节课再次通过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质数的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肯定的差距,在学****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慢之分。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老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纳引导发和趣味法进行教学,以求限度的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而学生则主要采纳动手操作法、视察分析法和探讨法进行学****驾驭新知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充分敬重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此,我主要采纳的是趣味教学法。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心情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成为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本节可,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字—趣。
一、课前导入互动。
我与学生做了个猜年龄的嬉戏。老师今年30岁,有个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问这个学生可能有多大?通过这个嬉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并且在学生猜年龄的过程中通过找30的因数,须要调动头脑中
关于因数的学问,也为今日的学****做了很好的学问铺垫。
二、新课呈现
在新课教学中,我以做拼图嬉戏引入,先让学生分别用2个,4个和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可以分别拼成几个长方形。在学生说出结果后提出质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就越多呢?”在学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再让学生通过举反例加以论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说出与因数个数有关时,接着让小组合作,分别摆出由2—12个小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并填写书上表格(课件出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在引导学生视察表格思索:(ppt出示)
1、视察上表格各因数,你会有什么发觉;
2、结合你的发觉将2—12各数按因数进行分类并说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这点可以不说,干脆出示),
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看看数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数分别叫什么数。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经验了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过程,是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练****br/> 在练****部分,老师先出示1—100的表格,(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会用概念去推断。在教学问的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的方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对这些数进行推断时,是快速抛出:“1,是质数吗?”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的争辩,将课堂用一次推向高潮。接着让学生依据标准的不同对自然数进行分类,从而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加以区分。(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问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探究的学问,其乐趣溢于言表。)接着我有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以适应不同学****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总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过程,建构自己的学问体系,积累了数学学****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今后学****数学的爱好与动力。
四、小节
让学生畅谈收获与体会。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相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究并驾驭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说明生活中一些简洁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验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说明生活中一些简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嬉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39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4、5、6、7、8、9。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嬉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随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嬉戏后学生发觉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