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1
文档名称:

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20人模拟训练卷(第2次).docx

格式:docx   大小:121KB   页数:1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20人模拟训练卷(第2次).docx

上传人:燕燕盛会 2022/5/22 文件大小:1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20人模拟训练卷(第2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青年人才120人模拟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试题:共200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道亦不变”
D: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
答案解释:C。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经》中提出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观点。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的观点。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答案为C。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A: 社会制度
B: 人才
C: 科技发展
D: 综合国力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科技发展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取决于人才,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范围较广,不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
【解析】A[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故本题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所有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他们分别忠于两个主要政党的其中之一。”但是在这两个主要政党的每个政党中有过三分之一的选民说,他们对这两个主要政党的施政纲领已不再着迷,如果有第三个政党成立,他们将会加入这个党。然而,即使这个调查反映了全体选民的观点,新成立的政党也没有机会在全部选民中吸引走三分之一的选票。
上述这段话意在说明_____
A: 现在,选民对这两个主要政党的施政纲领已不再着迷的程度是空前的
B: 对这两个主要政党的施政纲领已不再着迷的选民,被很不同的施政纲领所吸引
C: 大多数被调查者,过高地估计了对这两个主要政党已不再着迷的选民的比例,他们说这个比例超过了50%
D: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报告说,他们更有可能对这两个主要政党都不投票,而是在这两个主要政党之外进行改投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考查隐含主旨。
文中共三句话,但重点在后两句。第三句话是说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这两个政党的施政纲领不再着迷,而愿意加入第三党;第四句话是说,这个调查过高地估计了第三个政党的吸引力。可见,C项表述最为完整、准确。A项认为“程度空前”并不能从文中得出,故不选。B项表述不够准确,文中并未标明该第三党已经出现,更未出现其执政纲领,所以该选项中的“被很不同的施政纲领所吸引”缺乏事实根据。D项错误,因为第一,第三党并未实际出现;第二,文中最后一句话认为,即使出现新成立的政党,也不会吸引三分之一的选票。可见,整段文字并不是旨在说明D项。E项的错误在于,它认为第三党的出现只会激发从没参加投票的公民,这显然不合文义;另外,该项最后一分句更是缺乏根据。所以正确答案为C。
本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要坚持以_____为重点。
A: 政治体制改革
B: 经济体制改革
C: 文化体制改革
D: 司法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故本题答案选B。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定了实践的_____。
A: 客观物质性
B: 无限上升性
C: 主观能动性
D: 社会历史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其 客观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