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优选)传染病第章病毒性肝炎
第一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HDV感染已随之结束。
同时,HDV基因复制和表达能影响HBV基因复制和表达,反之亦然。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
第二十二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HEV)
单股正链RNA:
结构区
非结构区
有3个部分重叠的ORF
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
ORF-2→编码核壳蛋白
ORF-3→编码部分核壳蛋白
图 HEV三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HAV
HBV
HCV
HDV
HEV
归属
嗜肝RNA
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科
黄病毒科
卫星病毒科
杯状病毒
结构
无包膜
球形核衣壳
(27~32nm)
包膜:HbsAg
核心:HBcAg、HBeAg 、DNA、DNA-P
(Dane颗粒42/27nm)
包膜
核心
(55nm)
缺陷病毒
(依赖HBsAg复制)
(36nm)
(同HAV)
(32~34nm)
基因组(Kb)
RNA ()
单股线状正链
DNA ()
双股环状有缺口
负链上四个ORF
10个亚型
RNA ()
单股线状正链
UTR-编码区(S/NS)-UTR
6个基因型,准种
RNA ()
单股环状负链
RNA ()
(同HAV)
编码区三个ORF
抗原/抗体
1
3
1
1
1
五种肝炎病毒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爆发流行
秋冬季发病率较高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医源性和非医源性经血液传播是基本途径)
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产程中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 等尚未得到
证实。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
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
新生儿
医务人员
职业献血员
第三十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
流行特征
世界性分布:分为高、中和低度三类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
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男性患者和携带者多于女性。
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
第三十一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
,估计每年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感染。
在儿童时期获得的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5%会因慢性感染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HBV的传染性比HIV强50-100倍
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来加以预防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传播途径
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六十七页。
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
流行特征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第三十四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