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比照论证。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文本的根底上,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枪和烟灯
留一点,毁大部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 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消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详细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挖苦以“国粹”夸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汲取精华应该有利于“群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粗浅易懂。
5、最后一节总结全文,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答复什么问题(训练概括才能,和理解才能)
⑴我们终究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⑵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消灭.)
⑶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⑷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⑸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杂文锋利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一、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思维的严密和行文的缜密。
文章主要阐述“拿来主义”,行文为何从“闭关主义“写起?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本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认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
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获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3、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认送去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那么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错误的做法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汲取现实教训
(立)  拿来                                        正确的做法
在阐述如何“拿来”,也是先破后立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 破)(立)   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消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挖苦、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挖苦。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详细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