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进步探究才能。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思路和文体知识。
2。品味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进步探究才能。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思路和文体知识。
2。品味文章段、句、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文化的开展,可以说,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今天灿烂的文化百花园。同样,大力发扬国学的今天,我们非常清楚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没有今天百花齐放的文化春天。可是,当时是一个矫枉过正的时代,传统文化几乎被全部否认。面对如此紧迫的文化形式,爱国者鲁迅如何用小小一篇杂文来厘清青年们发热的思想头脑呢?请看杂文名篇《拿来主义》
二、思路梳理:
1。怎样安排一般议论文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详细到本文思路应该是?
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本文构造应该是?
4。实际上,本文的构造却是?
    ⅰ为什么? 1)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2)一味送去必将亡国
                      3)任其送来为害不浅
ⅱ是什么? 1)运用脑髓
2)放出目光
                     3)自己来拿               
     ⅲ怎么办? 1)批驳三种错误态度
                     2)占有、选择、创新
5。为什么存在这种构造区别呢?是不是二者等效?
针对社会问题,是先破后立的驳论文。这样安排具有政论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6。文章针对的社会问题是怎样的问题?
继承文化遗产,承受外来文化。
三、社会背景: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对旧文化彻底疑心, “全盘西化”一呼百应.
同时,新文学过分幼稚让人绝望。
三十年代,复古潮流抬头。
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主张“全盘西化”。
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思想混乱。
1934年6月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清政府     闭关主义 
蒋介石政府    送去主义(卖国)
封建遗老遗少 复古主义 
懦弱知识青年 逃避主义 
左倾分子     虚无主义
意志薄弱者   投降主义 (全盘西化)
四、写作特点:
1。小作文,厘清大问题,它怎样实现的说服力?
运用比喻论证。用生活实际说话,议论说理形象化。文艺性特征明显。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