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摘要】侗族是一个将音乐融入自己血液的民族。在侗乡唱歌不仅仅是闲情逸致和陶冶情操,更多的是一种在侗乡生存的技艺。侗人将歌唱水平视为在侗乡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概述了侗族音乐的来源,并对其传承和发展进行(二)桑噶:歌师
“桑噶”是侗人对教歌师傅的尊称。虽然侗乡人人能唱能教,但是只有做到以下幾点才可称得上是“桑噶”:首先,在侗乡歌班长期担任重要角色并受大家认可的歌者;其次,天赋出众,比一般歌者拥有更丰富的侗歌曲目。然后,长期教歌并且年长的歌者;最后,擅长新歌词、歌曲创作的歌者。大多数侗人认为,具有歌词歌曲创编能力的歌师才是最了不起的。《旋桑噶》就是专门记录清末侗乡14位歌师创作的歌谣歌本,由此足以见得侗人对编歌师傅的偏爱。歌师传歌也有其原则:第一,只传本寨子弟,泾渭分明;第二,因大歌是合唱的形式,所以其传授方式为聚众传歌;第三,到了一定年龄,歌班就会走访其他村寨赛歌或在鼓楼与异性对歌,随班赛歌也是其传授方式之一;第四,歌师传歌后,不求徒弟金钱的回报,只是徒弟自愿去歌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无偿传歌也是其原则之一。大歌唱在歌师的嘴上,印在歌师的心里,体现在歌师的言行举止上。在侗族历史上,吴金随是侗乡老少皆知的桑噶,他创作了乃至现在仍非常流行的大歌,例如长句歌《相思歌》、叙事大歌《门龙》和九龙寨一带流传的《大歌师吴传龙》等。但是作为歌师,并没有人将其传歌作为一种职业,更不会觉得高人一等,平常他们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感受着四季的变迁。
(三)亲子相传
孩子在进入歌班前,父母会成为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为女儿组成歌班,是母亲的责任。在侗乡,女孩满月时,家中会请来鬼师和亲朋共祝她长大后歌声婉转动听,因为歌声的好坏是她们在侗村是否被认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侗歌的过程中只靠教授是不完整的,聆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母亲们为了给她们搭建一个基本的曲库,必须事先统一、整齐地进行练习和范唱。而男孩学歌对父亲的依赖就相对较小,男孩主要跟随歌师来学习。所以,在侗乡常用“抱在怀里,泡在歌里”来形容侗族孩童的童年。
(四)师徒相传
当孩子们成长到上学的年纪,就会有专门的歌师来传授歌曲。男女歌班学歌程序大相径庭,从背歌词到混声部合唱中间要历经长辈的示范和分声部练习,不同之处在于男性歌班强调学以致用,而女性歌班则强调循序渐进。
(五)民俗活动
侗歌充盈了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重大节日或有远方贵客到来时,侗人都会在鼓楼中唱响大歌。或是姑娘们在十一二岁时初登鼓楼公开对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鼓楼对唱是侗乡的民俗活动之一,因为姑娘们进行了比小伙子们更加严格的训练,甚至可以与大龄男性对唱,也丝毫不落下风。在同龄男性唱功或是曲目还不丰富时,爸爸或是爷爷就会帮助其进行对唱。在准备对唱曲目时,姑娘们需要扩充大量的曲目,来应对接下来几天的对唱。同龄男性则得到了为数不多的扩充曲目的机会。年龄越大,活动越少,年长的侗人只能在新一辈的歌声中回忆往昔。
三、侗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保护
十里一方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但在创造了多彩文化的同时,侗歌只在侗人之间互相传播成为了发展和保护的一道门槛。加之时代的变化,很多的侗人来到异乡,无形之间就会导致侗族文化悄然流失。
汉字记录侗歌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