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docx

上传人:xiaobaizhua 2022/5/2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1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力;0为土的内摩擦角;annn为屈服面上的正应力。这个函数关系式通过试验确定。M-C条件为:T二c+a-tan0。
nn
在兀平面上的屈服曲线为一封闭的非正六边形。现在,M-C准则仍被广泛应用,该准则在兀平面上的拉、压轴相等时即为广义Tresca准则。M-C准则比较符合试验,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三维应力空间中的屈服面存在角点奇异性,且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a的影响。
2Drucker-Prager(D-P)模型
1952年Drucker和Prager首先把不考虑中间主应力a2影响的Coulomb屈服准则与不考虑净水压力P影响的Mises准则联系在一起,提出广义Mises理想塑性模型,即D-P模型。D-P模型的屈服面方程为:F=J-aI1-k=0oD-P屈服函数所表示的屈服面在兀平面上是一个圆,更适合数值计算。但是作为近似计算,D-P模型仍被广泛应用,它的主要缺点也是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a的影响。
2Cam-clay(Cam)模型
Cam模型由英国剑桥大学Roscoe等人于1963年提出,其屈服面方程为:
纟—M-ln厶=0
P'P'
1965年,Roscoe,Burland分别研究了Cam模型屈服面与临界状态线及正常固结线的关系,根据能量方程对Cam模型屈服面的形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修正Cam模型。在p-q平面上修正Cam模型的屈服面是通过原点的椭圆形曲线。屈服面函数为:
(q/p')2+M2
Cam模型只有3个参数,且易于测定,因此是当前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模型的主要缺点是受到传统塑性理论的限制,且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Duncan-Chang(D-C)模型
1970年Duncan和Chang根据Kondner(1963年)的研究成果,将三轴试验得到的土体8
Q-Q)-8(轴向应变)曲线用下述双曲线方程来表示:Q)=1。其中,
13113(a+b8)1
a,b均为试验常数。由试验最终得出D-C模型的切线模量方程为:
E=KP
1a
R(1-sin©)(q-Q)
1-—f13-2ccos©+2qsin©
3
1980年,Duncan根据试验结果提出改用体积变形模量K作为计算参数,将E-V模型修正为E-K模型。DC模型能反映土体的主要变形特性,且采用加载模量和卸载模量来部分反映土的非线性性质,所采用的参数少,具有比较明确的物理意义,且可由常规的三轴剪切试验确定,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该模型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土的剪胀性,也不能反映中间主应力Q对模量的影响,其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许多土体存2
在剪胀性的真实性状,沈珠江(1986年)等提出了考虑球张量和偏张量相互交叉影响的非线性弹性模型,是一种可以考虑土体剪胀性的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
Lade-Duncan(L-D)模型
Lade-Duncan(1975年)根据对砂土的真三轴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砂土类的真三轴弹塑性模型。该模型的屈服函数由试验资料拟合得到,它把土视作加工硬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