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doc

上传人:关羽 2022/5/2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
夏思永 肖 正摘 要:通过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身心关系”、“人天关系”认识的分析人手,讨论了古代中希健身理念的差异。认为:古代中国“一体二用”身心观,在肯定生理(形)健康是心理(神)健康基础的前提下,突出质,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物体形成的,它由于它的精致和它的形状,是能动的。”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致希罗多德的信”中作了阐述。主要观点是:躯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按不同结构组成的,灵魂是由精微的原子构成;灵魂与所“居住”的“容器”(形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灵魂在躯体中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部分,是生命存在的决定因素。
“理念论”是以柏拉图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理念”(或理性)是世界的根源,不是万物产生了理念,而是理念产生了万物。当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神“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于是便有了人的生命活动。因此,“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一切形体的,是形体变化和移动的主要发动者。”他还强调地指出:“神并不是在身体之后再创造灵魂的。……实际上,神使灵魂先于身体而生成,比身体年长,比身体优越,因而它是统治者,而躯体则是臣民。”同时,灵魂是不朽的,当它离开一个人的躯体之后,需经过3000年左右的轮回,方才可以重新进入另一躯体中,成为一个新人的生命运动的“统治者”。
依据亚里士多德有关“灵魂”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观点命名为“功能论” 综合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有关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任何生命体都是“质料”(形体)与“形式”的统一体(他称为“实体”)。其次,灵魂的功能是一个递进的功能链,大致可分为“滋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有些动物拥有全部的能力,有些动物则只有部分能力,有的甚至仅有某一种能力,正是这个造成了动物的区别”。植物、动物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于灵魂的不同功能与不同“质料”(形体)的结合。第三,“灵魂是存在和生命的原因与本原……所有的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动物的躯体就是为灵魂而存在,植物的躯体也是这样。”自然,人的躯体也是一样。第四,作为现实生命体(实体),灵魂是不能脱离躯体的,“但灵魂自身绝对不是躯体,因为它不是躯体,而只是依存于躯体,因此,灵魂寓于躯体之中”。第五,灵魂中用来






思维与判断的能力被称之为“理智”,它是人与其他生命体相区别的根本能力,又被称之为“心灵”。灵魂的滋养、感觉等较为低级的能力是与某种具体“质料”结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离的。但“心灵”则是可以与躯体分离的,因为“灵魂的这一部分唯有在思维时才现实存在着。所以认为它和躯体混合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那样就会变成某种性质,如热或冷,或者具有某种器官,就像感觉一样,而心灵并不具有自己的器官”。由是,就人的现实生命运动而言,心灵和躯体又是可以分开的。
综上所述,希腊古代先贤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有的甚至相对立(如原子论与理念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基本模式都是“二元并存”不管是原子论的躯体“容器”说,还是理念论的灵魂“注入”说,功能论的灵魂“寄寓”说,都把人分为身与心两部分,而不同于中国的“一体二元”。

2 中希关于“人天关系”的认识

,中国关子“人天关系”的认识
“人天关系”在中国古代体育方面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对人的主观努力的可行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的认识方面 荀子早就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认为一个人生命的长短与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人对“自身自然”的养护所做出的主观努力,将决定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和长寿与否。这就是嵇康提出的“寿夭之来,在于善求”的命题。他明确指出,决定一个人的长寿与否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不是所谓的“天命”。善求者,可以健康长寿;不善求者,则可能多病早夭。肯定了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对自身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我国古人肯定人的主观努力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并不是否认身心发育的客观规律,更不主张违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是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庄子曾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阐明了养生要“依乎天理”(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吕氏春秋》中则更进一步地阐明了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自然规律的关系。《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比,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这里提出了四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