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第二十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精选.ppt

格式:ppt   大小:619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十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精选.ppt

上传人:落意心 2022/5/24 文件大小:6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十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精选.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十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精选
第一节 概述(定义)
一、定义:队列研究 是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
第二十章队列研究cohortstudy-精选
第一节 概述(定义)
一、定义:队列研究 是选定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群组研究、定群研究、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随访研究。
现在 将来
二、特点
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设立对照
观察方向由“因”至“果”
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暴露——指接触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如接触过某种特殊物质或具备性别、年龄或职业的某种特征等。
一般应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除了暴露水平以外,还应考虑暴露的时间,以估计累积暴露剂量。同时还要考虑暴露方式。
暴露因素——与危险因素、流行因素一样泛指能影响人群发病率变动、疾病结局的研究因素。
队列——其一泛指暴露于某事物或因素、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即研究中通常所称的队列。其二是指特定时间内出生并按此出生时期确定的一组人,称为出生队列。
三、队列研究的种类
四、队列研究的用途
检验病因假设
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第二节 设计和实施
一、研究因素的确定
二、结局变量(结果变量)的确定
是指观察人群中出现的预期的结果事件,如发生了研究疾病或因研究疾病而死亡。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样本量的估计
五、资料的收集
研究方法的选择
1、有明确的病因假设提供检验
2、待研究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一般不低于5‰。
3、明确规定了暴露因素,并可以准确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
4、明确规定了结局变量,如发病或死亡,并可以准确获得结局资料。
5、有足够的观察人群可以划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6、观察人群相对稳定,其中大部分人可以长期随访并获得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
7、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支持队列研究的长期工作。
 暴露人群的选择
特殊暴露人群(高危人群)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一般居民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
外对照
特设对照
总人口对照
多重对照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
1、非暴露组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差。
3、显著性水平α值
4、检验效能(power)又称把握度(1-β)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率的计算
累计发病率(适用于观察期间人群比较稳定,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固定地维持观察时)
发病密度(将变动的人群转变为人时数代替人数来计算,此种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适用于暴露人口不稳定,人群产生较大的变动时)
暴露人年的计算
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计算方法有下列两种。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三例观察对象人年的计算()
++=,
发病密度(死亡率)为1/=‰
(二)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参阅统计学书)
(三)计算暴露欲发病的关联强度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又称危险比
暴露组的发病率 Ie=a/n1
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I0=c/n0
相对危险度 RR=Ie/I0=(a/n1)/(c/n0)
队列研究资料整理表
相对危险度数值范围对暴露与疾病关联的意义
归因危险度(AR)
AR=Ie-I0=(a/n1)-(c/n0)
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P)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优 点
1. 较适用于常见病。
2、由“因”至“果”观察,资料偏倚少,论证因果关系能力强。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3、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 率,可计算出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4、 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
5、 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6、 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7、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8、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二、缺 点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
、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