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们任》读书笔记
这天一天热比一天,连着几天四十度的高温,正好给懒人一个借口 ,整日猫在家里,或看 看书,或上上网,一杯茶,一本书,在柔柔白^灯下,慢慢看,细细读,感觉真好。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谖常说:‘我和
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
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谖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
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他们得意地 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
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这一段话,我以为是杨先生这本书中的点睛之语。这一段文字,概括了一家三口人在相
处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单一的, 而是不断变换的,并非传统的家庭所要
求的那样:父即为父,要有父的尊严,而这个家里的父亲大多时候是一个顽童,与女儿争食 斗智,却又互为“哥们”;母既为母,要有母亲的形象,而这个家里的母亲有时候很弱小, 很胆怯,需要女儿的保护;女既为女,要有女之规范,而这个家里的女儿却时常笑妈妈笨, 让爸爸称她为“哥哥”,做妈妈的保护神。
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 不断的应情应景应事应物的变换中, 一个家庭的生活就变的这般 的丰富多彩,犹如调出来的不同的却都是上好的鸡尾酒,无穷尽的颜色,无穷尽的感觉,想
怎么样就怎么样,却又合情合理,永远经得住品评。
这段文字使我忆起了早年在三毛的一本书中读到的一句话,原句已忘,但意义仍是记得
清楚,是讲给荷西的话,大概是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是你的妻子,同时还是你的朋 友,你的母亲,你的女儿;你也是我的爱人,我的父亲,我的孩子。
几年前读这句话时, 就对婚姻有了些许的感受, 应该是这样子的吧?心意相通,知彼如
已。我喜欢它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的人,建立这样的家,却是多么的 不容易,须得老天多少垂青?须得自身多少年的修练?
《我们任》让我聆听深情絮语。 杨先生的笔触简洁明了, 没有过多的渲染,更无华丽词 句。但这一段描写却痛到让读者泪眼婆娑。
梦魇中,女儿来道别,是人生的永别。
“她拉我走上驿道,陪我往回走了几步。她扶着我说:‘娘,你曾要有一个女儿,现在
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 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嘛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 模糊的东西,迎面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
成一团往胸口里塞; 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 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
白发人送黑发人,情苦至此。读到此处时,眼泪不自禁的下来。 其间情意,凡读者自明, 我不敢赘述了。
这样的语句,在第二部中处处可拾。
第三部中,与钱钟书先生在国外生活的片段,写的自然流畅,信手拈来,生活中的小快
乐小烦恼都是那么可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