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找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过年”.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找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过年”.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2/5/2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找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过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找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过年”
里 风 在中国,首富无疑是一个荆棘编成的花冠,是荣誉,也是危险。“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这出名段可谓是中国很多富豪的真实写照。盛极必衰、荣大则辱,是古今中外的一条“定律科毕业,在县教育局工作;老三陈育新(刘永美),四川农学院毕业,在县里当农技员;老四刘永好,省电大毕业,在省一所中学教书。他们手里当时都捧着人们羡慕的“铁饭碗”。按理说,命运对他们够垂青的了,可他们却偏偏不安分。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3天3夜的家庭会议终于做出决定:“脱‘公服’当专业户!”陈育新首先辞职,接着其他三兄弟也先后辞职;然后各自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物件,硬是凑足了1000元的资本,于是,以陈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种场呱呱坠地。
万事开头难。刘氏兄弟的第一笔生意差点就让育新良种场“夭折”。当时,资阳县一个专业户向他们预订了10万只良种鸡。他们买来鸡蛋,土法上马,孵出小鸡,先交货2万只。不料,小鸡在运输途中被闷死了一半,又因火灾烧死了剩下的一半,那位专业户几乎倾家荡产,刘家兄弟自然也分文未得,剩下的8万只鸡怎么办?打听到成都有市场后,他们连夜动手编竹筐,此后四兄弟每日凌晨4点就开始动身,先蹬3个小时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集市,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等几千只鸡卖完,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蹬车回家,早已是月朗星疏了。这样,十几天下来,四兄弟个个掉了十几斤肉,但所幸的是8万只鸡苗总算全脱手了。年底算账,竟也有10万元的盈利。
做买卖必须精打细算,陈育新盘算过:,;而且,小鹌鹑孵出蛋壳40天就能下蛋,一对鹌鹑1年可以抱5窝小仔,就是100多元。经过一番计算以后,刘氏兄弟决定重点饲养鹌鹑。而此时,成都地区的“鹌鹑热”正在降温。村里人都规劝他们不要作茧自缚。刘氏兄弟认为技术低、成本高、经营差的专业户必垮,他们要依靠现代科技将鹌鹁蛋的成本降下来。于是以老三陈育新为主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科研小组,




不久便培育出产蛋率高达80%的良种鹌鹁,还配制出系列饲料。 四兄弟各显神通。他们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饲料调配和育种选样上,并摸索出了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的生态循环饲养法,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一下子赢得了市场。这便是他们专业科技致富之路的开端,为以后的创业道路积累了资金。
早在1982-1984年办良种场时,刘永好负责采购饲料,这位有心人在南方采购饲料时就开始了对饲料经营的观察、调查与思考。刘氏四兄弟之所以后来把目光转移到饲料生产行业,也是有所考虑的:人们对鹌鹁蛋的需求远不如对猪肉的钟爱,谁家的饭桌上都离不开猪肉,而中国传统的养猪方法太落后了,农民喂猪用青草、大麦和红薯,每头猪一般要1年才能出栏。养猪业要想有飞跃,必须以发展饲料为突破口。而此时,一批外国饲料商正涌进中国,大量生产和销售具有现代概念的全价颗粒饲料。一时间,中国第一养猪大省――四川省出现了排队争购饲料的现象。
对此,四兄弟很快做出决策,开始饲料研制工作。他们建起一个有100多头猪的试验场,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论证饲料配方,积累研究成果。刘家四兄弟意识到:欲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质量,关键是增加配方及生产工艺中的科技含量,而欲与世界先进饲料一比高低,科技开发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希望饲料公司取代了育新良种场,专业户发展成为私营企业。
1988年,希望饲料公司在古家村买下了10亩地,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饲料厂,又投入40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并聘请了30多位专家、教授任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先后派人到国外各地考察,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交流。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筛选,从33个配方中优选出来的“1号乳猪饲料”脱颖而出。1989年月,希望饲料公司自行开发生产的“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面世,质量可与泰国“正大”饲料相媲美,每吨价格却比泰国饲料低60元,一下子就打破了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面。自此,希望饲料一举成名。
“希望”的创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2-1988年通过养鹌鹑完成初期的原始积累,净资产从1000元发展到1000万元;1989-1993年通过饲料企业的生产经营,净资产从1000万元积累到1亿元;1993-1999年通过资产经营、品牌经营,净资产从1亿元发展到10亿元。

不要老想着怎么赚钱

每个人都想花费少一点,而得到多一点。这是一种大众的世俗文化。
但是,在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一直是这种文化的最大抗争者。“我们非常尊重这种文化的存在。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存在,企业发展也就找到了原动力。但有一点必须引起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