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9 垃圾分类工作实行的心得体会【五篇】
正是通过这一次垃圾分类活动, 我们了解到各地针对垃圾分类不规
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我们一起为了这次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去做各种
生习惯的自觉性。
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存在认识偏差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在推进垃圾
分类工作中急于求成,往往规划三五年实现全覆盖 ; 另一方面,政府
部门往往忽视这项工作的社会性, 惯用行政手段, 从宣传教育到硬件
设施配置再到监督考核等均采用单一的行政力量,一刀切的工作方
式,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发动,自上而下的行
政命令式具有效率高、执行快等优势。但事实表明,对于具有较强社
会性的垃圾分类工作完全依赖于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 如在初期,分
类效果不理想是必然,但层层的行政考核迫使基层单位加大保洁人
力”二次分拣”, 这不仅不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分类投放, 反而会产
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居民依赖于保洁人员的”二次分拣”。
破解垃圾分类工作困境的路径
全面提升公众的公共环境责任意识。
垃圾分类涉及每个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垃圾分类投放历经3~
个月,将变成人的自觉行为。但这是以民众具有公共环境责任意识为前提的 ; 公共环境责任意识提升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厚积薄发,公众才能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 环境危机感和社会道德感。 台北在实施垃圾分类之初就经历了数年的全民教育, 佛教大师—证严法师、 历任市长亲自上街宣传,动员和发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立法强制约束。
垃圾分类投放只是举手之劳, 不按规定分类将损害公众利益。 台北
实行强制垃圾分类,落实严管重罚措施,对不按规定进行分类、垃圾
乱扔等行为依法严厉查处。 在实施初期经 3 个月辅导期,人们的分类
投放行为在法制外部约束下日益规范。从国民性和文化基础角度,
台北和内地民众具有可比性, 因此完善法规体系是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有效的经济激励。
政府采用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 激发民众自发参与分类投放, 同时对正确分类的个人予以物质上的激励。 台北实行”谁污染谁付费、 分类好少付费”, 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后, 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不用专用袋、不收费。正确分类后,不仅个人可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城市和全社会也获得更大利益。
政府行政合力推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政府主导作用, 协调各级政府部门, 整合各级行政资源,形成政府推动合力,实现政府行政强而有力的保障。这样可抵制垃圾分类工作反复性、 阶段性及”弹簧效应”的出现, 从而使这项工作稳步有效推进。
结束语
国内 1/3 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等困境, 垃圾分类是解决当前垃圾问题的惟一途径。 日本、瑞典等经济发达国家历经二三十年不懈努力才取得如今的成功。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 复杂性的社会性工作,国内垃圾分类工作刚刚起步, 在日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将面临更多挑战。
2019 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心得【 2】
虽然不算环保人士,但是”垃圾”问题的确困扰我许久,
2月20
日举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 市委书记李强再次强调垃圾
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我们
80 后
要想教育孩子垃圾分类, 自己总得做好吧。 之前有听讲座”什么是垃
圾分类”,趁机也问了一些长久以来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才明白”垃
圾”是个困扰全世界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做法心得:
( 一) 垃圾减量 生活中的垃圾减量
厨余垃圾减量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 人不能吃或者不可吃的动植物部位。 在垃
圾运输中容易产生臭味, 填满后还会产生渗漏液污染地下水, 还不宜
焚烧,据说是最让环卫部门头疼的垃圾。以前厨余垃圾可以喂动物,
但是现在动物都吃饲料, 包括宠物,所以人们就得花更多的代价处理
这些”垃圾”。减量法:吃多少做多少,晚餐少吃,少吃比较健康。
能吃的都吃掉,比如南瓜皮和籽,冬瓜皮和籽,芹菜叶子,土豆和萝
卜不削皮,菜花梗切成薄片也可以一起烹饪吃掉。
其他垃圾减量
在外吃饭不用一次性的杯子、筷子,尽量少用餐巾纸( 如果手绢忘
记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