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近自然,走入
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
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
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
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
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
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
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
基础,避兔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
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
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四、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 3-6
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 3-4
年级每周 2 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
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
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
“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
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
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
习;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
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培训的
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
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
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 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
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英语学科基地
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
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
等。
五、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