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其次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探讨,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一样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展比拟〔替代物—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老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态和大小都一样的两支蜡烛做试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 老师提出:同学们胜利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望见物体的像,在反面看不见像了,没有方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反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老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索、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拦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老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虚像。 老师:怎样才能同时望见像和“替代物”? 老师启发:要同时视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需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我们望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索、分析、探讨〕,必需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望见镜后的替身物。 老师:特别好!〔提问〕那么此时此刻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拦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老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老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老师:此时此刻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试验。但在试验前同学们要留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定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置?试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探讨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试验时玻璃板必须要竖直放置。一次试验有偶然性,缺乏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变更一次,重做一遍试验,这样得到的试验数据才有劝服力。 3.进展试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接着完成试验〔如上图所示〕。试验时老师还要提示学生:不能遗忘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试验数据;试验时要留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试验完毕要刚好熄灭蜡烛。试验即将完毕时要引导学生视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老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试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试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试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