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论文答辩.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答辩.doc

上传人:琥珀 2022/5/27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答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论文答辩
第一篇: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
5
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6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答辩常见问题
7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第二篇:论文答辩要点答辩
论文
论文答辩要点
以下以莫泊桑的《羊脂球》为例,主要步骤对就行了。
答辩要点:
一、自我陈述
8
我叫,来自汉语言文学本科,我的学号是,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
二、选题价值及如何选此题
a)
这个论文题目是我在中学上课的时候,学****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对莫泊桑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于是,在课下的时候,我找到了关于莫泊桑的有关简介,并根据简介,拜读了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简介,我想通过自己的笔,浅论自己对《羊脂球》艺术特色的见解。
三、文章主要内容
a)
《羊脂球》这部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的驿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要求车上的一个绰号叫羊指球的***女陪他过夜,否则驿车就不能通过。而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他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迫于无奈而作了让步。但是,当第二天早上驿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大献殷勤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幅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
四、文章框架
一、
《羊脂球》的简介
摘要
9
1.
作者简介
1
2.《羊脂球》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