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粉丝阅读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粉丝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aba 2022/5/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粉丝阅读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粉丝阅读答案
粉丝阅读答案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自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状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痴迷”,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1.A(答非所问,“使粉丝自己得以扩大知名度”之义本文没有涉及。)
  2.C(“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行能” 肯定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
  3.D(“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痴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粉丝阅读答案2
  ①“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洗心革面,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时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②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孤独雪中送炭。尽管杜甫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孤独的寸心还是欣慰的。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知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确定他是英国之宝。
  ③此地我必需特殊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珍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始终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而张爱玲也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在40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模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④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须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⑤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淌的族群必需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烈,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突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擅长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⑦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粉丝”这个名称的“可爱”之处。(4分)
  、本﹒约翰逊和夏志清等人作为例证,这三个例子在论述角度上有什么异同?(4分)
  相同之处:共同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
  叔本华的例子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约翰逊的例子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志清的例子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生活中的“粉丝”和“知音”的不同,请分条概括。(3分)
  “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1)英文的缩写,语言变得轻灵。(2)表现出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说明白从者纠缠而善攀附的特点。(4分,一点2分)
  2. 相同之处:共同论述了“知音,是为孤独雪中送炭”这一观点。不同之处:分别论述了“知音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知音之珍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三个方面的观点。(不同之处各1分,相同之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