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围填海规划指引探索
摘要:城市化进程使土地资源的压力不断升级,为此,沿海城市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借填海造地来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我国正处于以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港口开发为目的的填海造地高潮。对围填海的认识不足。使之经过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填海活动后,仍保持着有序规划布局和较大的贮备发展空间。
加强围填工程管控,引导科学填海方式
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沿海国家来说,完全堵住向海要地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为此,国外逐步严格实施审批管理,并积极在前期开展大范围的水动力模型研究,引导围填海工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日本政府日益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省不再轻易批准各地要求围填海的报告,围填海规模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每年填海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因为围填海缩减了维多利亚水面,--(1995年数据)。港界水域由7000公顷缩减为4200公顷,致使维多利亚水流变急,大船进不去,小船停不住,水流速度加快对两岸的冲刷现象也非常严重,因此香港法院进行立法“维多利亚湾内不准再进行任何填海行动。
这些立法中,都要求必须进行大范围的影响研究,包括水动力、环境保护等,在此研究基础上才可考虑围填海工程的方案,以求尽可能减少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科学围填。
积极恢复生态环境,降低围填负面影响
不少沿海整成片的土地,缓解了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用地紧张状况,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过度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围填海工程以及对围填海地区的不合理利用也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首先,围填海导致沿海滩涂湿地变小,物种减少。日本环境省公布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方公里。
其次,在围填海的土地上发展不适合直接临海的大工业大港口,造成海洋污染加剧。
此外,由于对围填海的认识不足,防洪潮的论证和建设不适合,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内涝、洪水、地面沉降等问题。
面对围填海工程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有关国家认识到,只有大力遏制环境污染,努力恢复海洋生态健康,才能确保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日本为了减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肆围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带来的后遗症,政府立法要求各种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每年还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希望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
指引围填海的规划建议
坚持科学论证、海陆统筹的基本原则
填海造地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优先采取相应措施。像日本那样先破坏后补偿式的填海造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不偿失,而应该学习香港前期做好生态论证的科学基础,确保长期填海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保证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安全。
因此,建议应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尽早开展基于现状的水动力数据模型研究,确定在生态可行的前提下填海的范围、规模及形态,进而指导下一步的规划。缺少填海可行性研究的空间规划,不论多么漂亮,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落到实处。
国内外实践证明:海陆统筹规划是保证围海开发顺利实施的基础。填海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