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oc

上传人:李十儿 2022/5/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公平视阈下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马淑莹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收入分配政策。这一收入分配政策从总体上能够实现社会公平,但在现实生活竞争,进入生产过程是平等的;过程结束后,按照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投入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消费品的分配,其结果也是符合商品经济的社会规范和所有权规律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忽视劳动分配机制的创新。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到十六大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明确确立,是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觉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理论,吸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核,同时又肯定各种要素在财富生产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肯定了它们在财富形成中所作的贡献。因此,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对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会造成贫富分化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原则是共同富裕,决不允许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按照邓小平的观点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的终极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既是价值理念也是行为准则。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侧重于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消除各种特权和歧视,以此作为判别行为合理与否的标准以及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从而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侧重于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这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服务于目的,并接受目的的指导,而目的需要通过手段的实施得以实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难免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能够防止或缩小贫富差距,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保障效率的不断提高。邓小平高度重视共同富裕这一公平的终极目标,由于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宗旨高度吻合,因此,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既是对社会主义宗旨的论述,也是对公平终极目标的论述。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但是,正像公平不是平等一样,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改革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