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4月本院33例PICC置管新生儿作为C置管及维护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④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80%×70%)=%。⑤原因分析: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 全体圈员讨论找出新生儿PICC的所有可能原因进行打分, 依据80/20原则, 选定排名前3的为要因, 其分别为操作规范细节和质量标准不明确、护士培训考核力度不足、科室质控力度不够。⑥对策拟定与实施:针对要因, 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探讨改善对策:, 需制定细化的PICC护理指引及维护流程, 新增PICC更换敷料评分标准, 作为科室操作考核项目之一;完善PICC维护技术, 如持续静脉滴注中每4小时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暂停输液封管状态中每4小时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并正压封管;置管后前3 d常规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 , 。并制定细化的PICC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对置管及维护操作中可能导致静脉炎的细节定期重点培训, 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重点培训;, 新增新生儿PICC维护单, 每天督促管床护士注意PICC的护理, 加强对护士导管规范维护的质控频率, 每周讲评, 每月月底组长组织一次护理质量分析, 将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在科室分享, 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对于非可观原因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 护理人员首先应指导患儿适当的抬高穿刺侧的肢体, 以便于静脉回流。必要时可沿穿刺点上方15 cm处予以红外线照射30 min, 2次/d, 连续5 d; , 有效治疗静脉炎。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情况以及护士对新生儿PICC置管及维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观察活动开展后的无形成果以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①静脉炎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穿刺部位出现红斑, 伴随或不伴随疼痛;2级:穿刺部位出现红斑及疼痛, 和(或)水肿;3级: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痕/纹, 可触及静脉索;4级:穿刺部位疼痛及出现红斑形成条状痕/纹, 可触及的静脉索长度>1 cm, 化脓性引流[4]。②采用院内自制的关于PICC置管及维护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护士对PICC置管及维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5]。③观察圈员能力变化以及活动前后进步率以及目标达成率。
1.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