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感染与传染病学 麻疹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症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有关,H蛋白为病毒外表血凝素,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在人胚和猴肾细胞中造就,5~10天后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等病变。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在患者出疹时,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pH<5及>10〕均可使之灭活。蛋白质可爱护病毒不受热和光的损伤。病毒在室温中大多只能存海参36小时,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能耐受枯燥和寒冷,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枯燥可保存20年。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病毒随飞沫颗粒侵入人体后其感染过程依据动物试验如表11-11所示。
表11-11 麻疹感染过程
接触后日数 感染过程 ~1日 麻疹病毒接触鼻咽或眼粘膜上皮,引起上皮细胞感染和病毒繁殖 2~3 由淋巴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 2~3 初次病毒血症〔少量,由白细胞携带〕 3~5 病毒到达局部及远处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原发病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病毒接着繁殖 5~7 其次次病毒血症〔大量〕 7~11 病毒到达皮肤粘膜、结合膜、呼吸道及全身引起感染 11~14 病毒量在全身各脏器到达顶峰,麻疹全身感染 15~17 病毒血症渐减而终止,各脏器中病毒也相应削减,进入康复期
麻疹病毒侵入原发病灶,在该处繁殖,并快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携带,经血液循环〔初次病毒血症0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在该处广泛繁殖,引起其次次大量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干脆侵扰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响。病毒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当其与病毒抗原接触时,释放淋巴活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响,甚至细胞组织坏死。这种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胞主要具有致胚细胞样转变〔blastogenic〕及产生细胞毒〔cytoxicity〕作用,使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使细胞发生中毒病变,故有人认为麻疹过程是一种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响。
免疫反响:患麻疹后正常人都有免疫反响,病程第14天即可出现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