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docx

上传人:平平库 2022/5/28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特别欢送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巡游,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此时此刻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情愿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假设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特别懊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干脆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张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接着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此时此刻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1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此时此刻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闻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最终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殊建立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此时此刻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美丽引得多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宠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很多生活料理都是官***程氏长期伺候,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全部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