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生理学 教学大纲.doc

格式:doc   大小:114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理学 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4/16 文件大小:1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理学 教学大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理学》 7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102010 课程名称: 生理学英文名称: physiology 课程性质: 医学基础课总学时: 91 学时( 理论学时: 79 学时, PBL 教学: 12 学时) 学分: 5 学分适用专业: 7 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修课程(编号): 建议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理学,第二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 阐明其产生机制, 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在医学教学中, 生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之一, 与其他医学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生理学课程之前, 学生应首先掌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知识。形态为功能的基础, 功能建立于形态的基础之上。生理学的学习又为后续课程, 如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内、外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是以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反过来,通过医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生理学基本理论是否正确, 并不断丰富生理学理论和推动生理学发展。生理学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应强调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 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近二三十年来, 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及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 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 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本教学大纲与姚泰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生理学》第二版配套使用, 适用于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习, 除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外, 还可通过自学、讨论、读书指导、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文中划线部分为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生理学教学理论课 79 学时, 各章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PBL 讨论课 12 学时,, 总共为 91 学时。理论课教学安排表篇内容学时数一绪论 2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8 三血液 3 四血液循环 15 五呼吸 6 六消化和吸收 6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4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8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9 十内分泌和生殖 8 合计 79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机体的功能构成、内环境及其稳态(一)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熟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前馈控制系统;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反馈控制系统。(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2学时(三)教学内容: : 内环境、稳态、反射、自身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 生理学的概念、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体液的组成;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意义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控制的形式:负反馈控制、正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第二篇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章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学时(三)教学内容: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化学组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通道介导和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 ,入胞和出胞作用。第三章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一)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学时(三)教学内容: : 跨膜信号转导和 G蛋白。 :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息转导;G蛋白耦联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核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第四章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目的要求: 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及特点。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难点)。(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三)教学内容: :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阈强度、阈刺激、阈电位、兴奋性、刺激、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及其特点。第五章肌细胞的收缩(一)目的要求: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