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lajie 2022/5/2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千米的相识》数学教学反思1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探讨课“千米的相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很多须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登记:
  1计学生能说出来,就干脆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探讨、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须要210步,那他须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洁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索,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终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加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并将生活阅历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特别重要的活动。假如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相识》数学教学反思3
  上《千米(公里)的相识》一课有感:今日这节课上得很快乐,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同学们的主动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仔细细致视察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生疏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老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我就告知他们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探讨得出: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着就让孩子们依据自己体质选择跑步或者走行,体验一下一千米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们视察书上介绍的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索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下来,大家都很轻松,孩子们的学****主动性很高。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把快乐给孩子,你会更快乐!上好每一节课,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华蜜!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千米的相识》数学教学反思4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片断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放得很开”,目的是想培育学生的创建、创新实力,然而,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忙;时间难控,拖堂屡屡;看似喧闹,效果平平。这位老师让学生猜想1千米有多长,这个环节应当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悟、相识1千米原委有多长,因此,老师应当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详细长度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校内的长度大约是120米,1千米是校内长度的8倍多一点。学生家里的承包田长度大约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长度的12倍多。等第。条件许可,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去“体念”一下。惋惜的是,老师在这里“匆忙而收”,学生在这里没有真正感受到“计量较长长度时应运用‘千米’”,以下还影响到“进率的相识”,因此,学生在后面的练****中出现了“哈尔滨——北京——昆明”的路程计算中运用“米”的错误,并且不是个别学生。
  2、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的关系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觉,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得相当志向,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事与愿违,设计中的“活”演化成授课时的“死”,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索:一是备课时考虑不全,没有充分估计到课堂教学时师生交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二是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实力”偏弱,即“教化机灵”欠缺。如这位老师在一学生对尝试题的说理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按老师设计的要求回答(老师要求学生回答尝试题1,学生却回答尝试题2,可能是老师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学生领悟不清),老师急急打断学生回答,强制学生回答尝试题1,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假如老师不存在上述两点“思索”中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任选一题说理,把课上“活”。
《千米的相识》数学教学反思5
  本课时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