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jie 2022/5/2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试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探讨)
  指名发言。当争辩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书本44页第3、4、5。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究并初步驾驭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实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视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实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看法目标:
  ◆使学生在经验中获得胜利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驾驭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打算: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试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引发猜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燥热的夏天,小明和小强去“广场超市”的冷饮专柜买冰淇淋,圆锥形的冰淇淋标价是08元,圆柱形的标价2元。于是,他们两个为买哪一种形态的冰淇淋争吵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究竟买哪种形态的冰淇淋更合算吗?(。)
  (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有说买圆锥形的,有说买圆柱形的)
  老师:学完今日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正确解决了!
  2、圆锥实物揭示课题
  ①老师出示一筒沙,师:将这筒沙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态?
  (学生猜想后老师演示)
  ②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学问呢?
  (生自主回答,确立学****目标)
  ③揭题:圆锥的体积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1)老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2)引导学生视察,并思索: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①老师激励学生大胆猜想。(生说可能的状况)
  ②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相应的”一词的?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后,师总结:“相应的”,即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用实物演示给生看)
  2、试验探究发觉规律
  (1)小组探讨填写材料单,有依次地领取材料
  学生分6组操作试验,老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试验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试验材料:沙子、米等,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试验,并填写试验报告单。
  试验方法
  发觉结果
  第一次试验
  其次次试验
  第三次试验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试验报告单。
  (4)组际沟通,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4: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结论5: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师:同学们试验的结论各不相同,究竟哪组的结论对呢?
  (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试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精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5)参加处理信息。
  围绕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状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