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jie 2022/5/2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缘由,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方擅长从关键处入手,顺当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锐利。比方刚参与工作就显露出精彩的才能。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方驾驭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保藏起来。比方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学生若答不出,老师可适时引导,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过渡:所以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隐含了这么多成语啊。
  3、文言学问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重点词句。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3、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4、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二)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2、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三)一词多义
  族
  (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1)砉然向然/因其当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四)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自然结构
  今义:自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织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犯难
  (7)因其当然(当然)
  古义:原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五)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六)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七)推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推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推断)
  三、深度解读
  1、请同学们细细品尝本文,本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蕴含了什么道理?
  答: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娴熟动作和奇妙音响;其次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解并描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纳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2、我们再回到课本中去,第一段具体写“解牛”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然,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协作,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别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3、其次段文惠君叹息有什么作用?
  答:其次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4、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缘由归之于“道”,为什么?
  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