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就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就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非常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一般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3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办法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挚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特别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对自己的相识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习,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终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胜利的彼岸。
为别人出办法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样,和挚友交往必需真诚。总之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对待老师传授的学问与技能要常复习,而且必需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这里的习绝不行以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仔细实践。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高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觉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看法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确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成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呼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欢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挚友来了好好款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假如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会了我的良苦专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学问的受教驾驭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行,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翱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欢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会”而陷入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像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行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志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