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hh思密达 2022/5/29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驾驭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句: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叠词:纤纤、扎扎,让学生翻译
  明确:视点:转移到银河之畔——近景、特写
  (3)七至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深化其内心(虚化)
  思索:为什么不说河汉深又宽敞,而说河汉清且浅?PPT答案
  (4)九至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让学生翻译
  明确: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替其谛视与幽怨。
  
  
  
  
  与《鹊桥仙》(秦观)比较异同
  :背诵全诗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对比阅读这两首同题材的爱情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闻我们都很熟识。它不仅充溢、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意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新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闻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熟识课文,对比阅读
  1、学生熟识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思索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老师点拨:留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探讨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嘹亮,悠扬宛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名贵、纯净的爱情。感情基调温柔宛转。
  5、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终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鹊桥仙》
  6、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7、语言风格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出自《古诗十九首》,虽属于文人五言诗,但仍带有深厚的民歌风味。故语言兼有民歌和文人诗的特点,既显得平实质朴,清爽自然,又含蓄深厚。
  《鹊桥仙》出自婉约派名家秦观之手,体现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婉约清丽,饶有情趣。
  三、老师总结
  同一个神话传闻,两位诗人写出了不同的诗篇。真可谓“一个传闻,两种风情”。《迢迢牵牛星》采纳常规思维,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绪,哀切动人。《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歌颂牛郎织女名贵、纯净的爱情,立意新奇,境界高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吟来则韵味隽永。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宫、侯”等8个字。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诗句的意思。
  ,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尝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在字音教学上,要留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也许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绽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妙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打算
  :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