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美妙思想感情。
。
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肯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依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凹凸是指什么呢?
6、集体沟通,老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留意视察庐山的姿态,信任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窃窃私语,可以指指引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假如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视)
5、师:平常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终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终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来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信任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漂亮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会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巡游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咆哮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依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沟通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状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美?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巡游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沉醉,一气之下登记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终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长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信任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