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于1990年急剧增长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然后到2010年之间,年平均增长率一直稳步在8%以上,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发之上,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向农村。我国人口的主体仍然是农村居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仍然在农村,要在长时期内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必须大力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空间。三要注意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继续发展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休闲和健身等热点消费,积极发展各类生活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必须不断促进结构升级,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按照《报告》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因素较多,最主要的是企业特别是
大型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重点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二)减小贫富差距
1.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充分扩大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手段。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才能逐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们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对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提高收入水平、解决社会贫困的前提。因此,应把积极创造就业和再就业,列为国家宏观调控战略的重要内容,实行就业导向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便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通过政府投资和对企业推行鼓励性政策,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择业人员的素质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能力。
,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收入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尽快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使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能拿到最低生活保障金;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税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