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 施拉姆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见大纲)
信息分类: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编码:
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
:
:
-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
1. 象征行为:
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
: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
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
(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从社会学角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