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 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 学《中医与传统文化》有感
古代圣贤们强调“以医人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 基础。而中医学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尤为密切,二 者唇齿相依。听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 本所在。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 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 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际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 有的,是不可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从文化形态看,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中国 传统文化是悠久的,灿烂的。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中国传统的 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 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 元气论,这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 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药的制剂常常需要借助炼丹术 传
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 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上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现存中 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 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 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 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惟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这是典型的辞赋体。 唐高宗时敕命修订本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 这部书原本是有彩绘药图的,所谓“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可以想见其逼 真与精美。这是中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联。宋代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自然不 能离开雕塑的技术。至于可供吟唱的汤头歌赋等,又与音乐关联了起来。中医的 语言表达,至今仍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文辞古雅,行文简练,讲究声律与修辞, 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所以,中医吸收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而在在“传统失落”的今天,这种吸收与承载更显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 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 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 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 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