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西建筑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40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建筑文化.docx

上传人:niupai21 2022/5/30 文件大小:4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建筑文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传统建筑第五立面一屋顶的探究
何佳20094224建筑学091班
摘要:德国19世纪建筑师及学者森佩尔(Semper)所提出的建筑四要素之“屋顶(the roof) ”、“围合(the enclosure) ”和“土台(the mou二、传统建筑坡屋顶
1•屋顶的构造
古代建筑体系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传 统的坡屋顶自产生、发展到基本定型经历 了漫长的过程。由于木构的建筑形式,早 起的建筑存留较少,只能从随葬的明器和 画像砖上的建筑形象中看到当时屋顶部分 的大体形象。屋顶的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 它所覆盖的结构体系,中国的木构架屋顶 依托于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构结 构体系形成其木构屋架。(右图为抬梁结构 示意图)
中国传统建筑在外观形态上最大的特
征就是其“大屋顶”的形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脊那优美的曲线,这恰恰又是其内部木 架结构的外在体现。在古代为了保护柱网外围的版筑墙,屋顶采用较大的出檐,并用斗拱承 接出檐。但出檐过大必然妨碍室内的采光,而且夏季暴雨时,由屋顶下泄的雨水往往冲毁台 基附近的地面,汉代出现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接着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并产生了 举折,经过这些手法处理后,传统大屋顶巨大深远的出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化解了大屋顶 的笨重感,下面自然形成了半封闭的空间,又保护了墙基和木构架本身,同时解决了室内的 采光问题。外在形式与其功能实现了统一。
2■屋顶的艺术形象
屋顶的体量大小取决于其覆盖 的建筑空间的大小,古代生产技术 水平较低,建筑空间小,屋顶多以 两坡顶为主。随着宗祠、宫殿建筑 的出现,人们所需要的空间越来越 大,随之屋顶体量逐渐增大,形成 了大屋顶,其两面坡的样式过于单 调和笨重,于是逐渐出现了其他的 屋顶样式。屋顶的样式表现了传统 文化中的礼制等级观念,在古代落 后的生产条件下,占有越多空间, 表示其地位更高,大的建筑空间自然需要大屋顶,于是大屋顶所代表的等级特征逐渐形成。
到汉代已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重檐屋顶等多种屋顶样式。中国古代匠 师在运用屋顶形式取得艺术效果方面经验是很丰富的,唐宋绘画中反映了很多优秀的组合形 象,而北京故宫和颐和园也都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艺术感染力。中国古 代建筑多为横向展开,形成建筑组群的形式,在中国建筑群中限定空间的主要是院落体系, 而标识空间等级意义的却是其屋顶样式。
以北京故宫为例,北京故宫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优秀代表,也是屋顶艺术表现力的集大 成之作。,屋顶按照重檐、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硬山的等级次 序使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太和门、天安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 低级别,起烘托作用。整个建筑群对称庄严,表现出皇权的崇高和等级的森严。
故宫建筑群屋顶组合
三、传统建筑坡屋顶的现代诠释
过去几十年,由于林业资源的匮乏和木材短缺,国家对木材在建筑上的应用做了严格的 限制,以钢、塑等现代化材料代替木头,使得木结构建筑一直被排除在主流建筑之外。传统 的木构结构体系也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取代,传统坡屋顶“枋一檩一椽”的结构体系 失去了其所依托的木结构体系后,几乎没有被采用了。对于传统坡屋顶在承重、排水、遮阳、 保护墙基等多方面的问题,现代主义建筑经过材料技术的改进也得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