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水调歌头说课稿.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调歌头说课稿.doc

上传人:琥珀 2022/5/30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调歌头说课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一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们还在四处传送它。
这时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
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试着背诵这首词
5
。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我的教学就在这歌声中结束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案(李海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6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7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8
(九)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内容
主题
上片:饮酒问月——矛盾徘徊——写景
不知是何年
赞美向往
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抒情
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
旷达胸襟
思念亲人《水调歌头》教学反思(李海红)
回顾上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10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