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将进酒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1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改变的线索
1、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改变的线索
预习案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有狂风暴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气。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解析:选C。“略给以空浮之感”错。
4、默写本课名句 :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但愿长醉不复醒。
(4)古来圣贤皆孤独, 。陈王昔时宴平乐, 。
(5)五花马,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将进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改变线索,理解作者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困难情感。
(2)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把握诗歌抑扬顿挫的吟诵方式。
:了解诗人感情改变的缘由。
:诗歌的吟诵方法。
: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师生探讨法、吟诵法。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赠汪伦》《静夜思》《行路难》《秋浦歌》 ?? 李白诗歌的基本特点:豪放、潇洒、飘逸、清爽??
二、整体感知
(一)诗人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岁,不得志下与挚友饮酒而作。
(二)学生朗读全诗,共同为诗歌正音。
三、设计要点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
(一)时间消逝、人生短暂的悲叹。
“君不见”领起两组天风海雨似的排比长句
诗人落笔从空间上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调悲壮;顷刻间黄河流程万里“不复回”,基调又是悲。由此,从时间上联想人生:高堂之上,对镜自视,两鬓花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间短促!悲意甚浓!
“天上来”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来之壮阔;“不复回”短促,现势不行回之斩钉截铁般慨叹;“悲白发”“青丝”“成雪”缓重低沉,叹鬓发花白之巨人式感伤。
(二)豪情自信、痛饮高歌的快乐。
,消极中深藏明珠暗投而又渴望用世的主动。政治上不“得意”,挚友间的聚会同样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时不得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
“得意”“必”读得坚决,凸显李白之自信与坚决 ; “散尽”“还”“三百杯”读得潇洒,极尽“散近三十余万”“斗酒诗百篇”之豪情。
“将进酒,杯莫停”读得舒缓,双重否定为后文高潮的到来蓄势。
(三)不屑富贵、有志难展的愤激
、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憎恨他们卑污之行径;他不仅为一己遭受,还想到“古来圣贤”怀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所用;表面赞曹植豪华酒宴,其实为子建明珠暗投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
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谪仙人”已醉,表现愤激之情亦有其特别方式。此阶段“醉”读何如:“长醉”是真醉,“饮者”即是席间你我,“陈王盛宴”,笑中含悲,“欢谑”不免放浪,悲而能壮。
(四)反客为主、恣意妄为的狂诞。
,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这样将宾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一切不免让人想象,诗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诗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来之笔,迸发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将与仙人同悲、同乐、同醉、同狂的读者拉回,悲凉而深厚。
整体语速加快,甚至不留缝隙,表现诗人大醉后的“发狂吟”;一气呵至“换美酒”,作大停顿,三至五秒亦可,为收束全篇蓄势;尾句是全诗的终结,诗人即便大醉发狂,亦挥之不去“皆孤独”之惆怅,反之,更浓、更烈、更厚、更重。读时可缓进促收!
四、本课设计构想
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调或氛围。它的理解过程常表现为,由直观感知到分析领悟。这首诗,初读豪气十足,深化探究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主导。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 如
“古来”二句,“圣贤”不单指孔孟,也包括全部“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孤独”,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孤独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