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理想》的理想三讲
张玉武 《理想》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这类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在现行教材已不多见。流沙河运用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的笔墨,形象地阐释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理想》的理想三讲
张玉武 《理想》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这类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文章,在现行教材已不多见。流沙河运用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的笔墨,形象地阐释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开篇概说理想的意义――理想是:石、火、灯、路,形象说明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主体部分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三方面论述,文末得出“春光明媚,天空晴朗,正是实现理想,大有作为”的结论。诗文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在教学时,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讲名人故事;二讲心得体会;三讲心中梦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受到真实可感的理想教育。
一讲名人故事: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具体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有效地将教材激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动脑动手,上网搜集或到图书室查找古今中外有理想的名人故事,准备好发言稿。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讲出了不少动人的故事。西汉时期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三年不窥园,使他成为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离乱的年代里”,为国家“安定”、人民“安定”的理想而奔走。毛泽东从湖南走出,播撒革命的火种,形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岗书院读书。一次,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融入他的生命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不但对惜时如金的鲁迅,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的故事了然于心,而且对古代的管宁割席分坐、车胤囊萤夜读等理想故事也了如指掌。
理想是“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这一讲,横向拓展了诗的内容,与原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材料,均可拓展。
二讲心得体会: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可以就诗的某一节、句、词,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学生各抒己见。一学生说:“‘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自怨自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刻苦学习的精神,这勇气、精神源自理想。船的力量在帆桨,人的力量在理想。”一学生紧接着说:“记得屠格涅夫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人的一生顺顺利利,就会毫无色彩、没有波澜;生活平平淡淡,也会使人消沉、堕落。理想的大道上一定是荆棘丛生,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最后一位学生引用《易经》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一讲,纵向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文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样教师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