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小儿的生理基础(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2 、掌握小儿循环系统及其特点。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一)什么是运动系统运动系统(如图)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骨骼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人体共有 206 块骨头, 骨与骨相互连接, 构成人体的支架, 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姿势, 并保护着内部的器官比如: 颅骨既坚硬又轻盈, 保护着软如豆腐的脑组织, 却又使人能够毫不费力就能抬起头来。心、肺、肝脏都是非常重要的脏器, 纷纷被肋骨围成的“栅栏”保护起来, 这样就安全多了。脊柱是人体的“大梁”,既要负重,但又要能活动才行,所以脊椎骨之间是以软骨层相连, 属于微动连结。需要活动的地方,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则是关节。每一个关节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其中,一块骨头的关节面略凸或呈球形, 叫关节头; 另一块骨头的关节面略凹, 叫关节窝。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状相互适应, 人体的主要关节, 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头面部有上颌关节,张口、闭口就是这个关节的运动。骨骼肌跨过关节, 附着在关节两端的骨面上,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产生运动,做出各种动作和姿势。骨骼肌可以受意识支配,附着在骨骼上。但如肠道等上的平滑肌则不受意识控制。这是骨骼肌的一个特点。(二)小儿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1 、小儿骨骼发育的特点☆骨骼在生长人体四肢的骨头形状细长, 叫长骨。比如上肢的肱骨、尺骨和桡骨, 下肢的股骨、胫骨和腓骨等都是长骨。人长个子主要是由于脊柱和下肢长骨的长度增加了。出生时, 长骨的两头多还是软骨, 软骨的一面发育使长度不断增加, 一面钙化, 到了发育成熟的年龄, 长骨两头的软骨完全钙化了, 就长成一根坚硬的成人的骨头, 人也就不再长高了。小儿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 就需要较多的钙, 同时需要维生素 D, 使吸收的钙沉淀到骨头里去。 3 岁以前的婴幼儿,如果缺少维生素 D ,身体里的钙、磷就不能被充分的吸收利用, 骨头长不结实, 就会得佝偻病。因此,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 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 D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腕骨没有完全钙化人一生共有腕骨 8 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 10 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不要让小儿提拎太重的东西。☆髋骨由三块骨头拼成髋骨是骨盆的一部分, 成人的骨盆是由脊椎下端的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组成的。骨盆保护着膀胱、生殖器官等重要脏器。女子的骨盆是胎儿分娩的骨产道, 骨盆的大小、形状是否正常与能否正常分娩有很大的关系。小儿的髋骨与成人的不同, 它还不是一块严丝合缝的骨头。小儿的髋骨由喀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头,借助着软骨连结在一起。一般要到 25 岁左右,髋骨才能成为一块完整骨头。由于这种特点, 在小儿蹦蹦跳跳的时候, 就要注意安全, 避免三块骨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比如, 小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 或跳远没有沙坑保护, 就可能使三块骨之间的软骨受损伤, 骨头错位, 致使骨盆变形。尤其对女孩, 更要注意保护, 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隐患。☆骨头较软(好比鲜嫩的柳枝) 成人的骨头好比干树枝,不易弯曲。而小儿的骨头硬度小,好比鲜嫩的柳枝,易发生弯曲。☆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 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 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 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 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 发生不该有的弯曲, 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所以在幼儿园应注意做到十个字: 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总结:婴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 1 、骨骼在生长; 2 、腕骨没钙化好; 3 、骨盆还没长结实; 4 、骨头较软; 5 、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 2 、关节和韧带☆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婴幼儿肘关节较松, 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 若被猛力牵拉手臂, 就可能造成“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预防扁平足婴儿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出现脚弓。脚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 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扁平足的具体矫正方法有: (1)“脚尖走、脚跟走”训练(时间不宜超过 10 分钟); (2 )坐姿训练: “脚掌夹乒乓球”训练; (3 )严重的扁平足鞋要特制。 3 、保育要点(1 )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2 )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着骨盆。(3 )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