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
本文是关于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阿甘正传观后感1500字 纵观好莱坞的电影史,商业电影的制作一直主导着好莱坞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便是为了寻西,她的一生确实是只用那句话影响着阿甘,正如她临终前所讲的那样:“……过我不知道,但我注定做你妈妈。我已竭尽所能。”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不是母爱,但本片里塑造的这一别样的母亲形象,所传递的温暖却是最多的。
像很多人喜欢将电影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一样,珍妮这个人物也被过度的解读。对于珍妮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人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童年时遭到父亲性侵,对其成年后的滥交、吸食毒品、反对男权但又在实际生活中屈服男权的矛盾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得出了其悲剧命运是由其父亲对其的变态经历而造成的性格决定的结论。这种分析和结论的方法都源自对本片类型的理解侧重于史诗性电影,如果将本片看做一部爱情片,那就很容易发现,珍妮这一系列复杂情节不过是众多电影结构表现技巧中一种对比的方法,导演想要通过外延符号所表达的内涵能指其实是在珍妮与阿甘的关系上:
珍妮与阿甘再次重逢,阿甘向珍妮求婚:
阿甘:嫁给我吧?
珍妮回头看着阿甘。
阿甘:我会成为一个好丈夫的,珍妮。
珍妮:你会的,福雷斯特(阿甘)。
阿甘:但你不肯嫁给我。
珍妮:你不会想娶我这样的人。
阿甘:你为什么不爱我呢?珍妮?我不是个聪明人,可我知道什么是爱。
珍妮的这一句“你不会想娶我这样的人。”足以解释导演赋予珍妮在影片中的所有本文信息。因为父亲给她带来的阴影,让她觉得没有资格爱阿甘,也没有资格接受阿甘的爱,所以她放荡,游离在各色男人的怀抱里,所以她拒绝阿甘一次又一次的爱。珍妮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甚至没有意识到她对阿甘的爱,直至她再也不堪这样压抑的、伪装的、痛苦的生活,准备从阳台上纵身一跃,结束一切,直面死亡时,内心里最后一丝不舍才让她明白,那最柔软的地方,满满当当的装的全是阿甘。于是她回到了阿甘身边,短暂的相聚后,她再次的离开,只不过这次离开是为了重生,是想洗尽铅华后有资格爱和被爱。可惜的是,对珍妮而言,命运注定是悲剧的,她带着小阿甘静静地等着时间让自己蜕变时,生命并没有给她太多的时间,一种当时的医生连名字也叫不出病快速的吞噬着她的身体,她已经没有时间再完成蜕变,这一次,她选择了主动,在那个温暖的午后,她问阿甘说:“你愿意娶我吗?”
珍妮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明白自己对阿甘的感情,阿甘同样也没有明白,所以他才问:“你为什么不爱我呢?珍妮?”但是他并不在乎,不在乎她和多少个男人上床,不在乎她想离开时就离开,想回来时就回来,不在乎一个没有生存希望的女人在绝症的时候才把余生托付给自己,他只知道自己想她,孤独的时候想,开心的时候想,生死的时刻也想,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比牵手时真实的存在感更重要。这样一种接近纯粹的、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在任何时代都能熠熠生辉,弥足珍贵。
阿甘和珍妮之间没有任何的诸如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诺言,他们甚至没有谈过恋爱,在他们那里,爱情如同烟花一般璀璨,也如同烟花一般的短暂,在珍妮的最后一个镜头里,阿甘在静静的述说着他一路走来时,路途上那些美丽的风景,珍妮无比遗憾、愧疚的说:“我但愿那时和你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