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doc

格式:doc   大小:66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jenglot 2022/6/1 文件大小:6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文地理复****资料
- 1 -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3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
第4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ppt
一、人类与环境作用的具体体现 详见ppt
人文地理复****资料
- 3 -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的结构分层
两分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 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A、形式文化区
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内涵: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1)鲜明的功能性 (2)界限的确切性。
C、乡土文化区
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 (2)符号
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