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课文在安排情节上详略得当、精心剪裁的特点。
3、掌握文中实词“都、国、鄙、邑”的差别及宾语前置句式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塑造,特五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课文在安排情节上详略得当、精心剪裁的特点。
3、掌握文中实词“都、国、鄙、邑”的差别及宾语前置句式特点。
【教学重点】
人物塑造,特别是郑庄公这个人 。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郑伯克段于鄢
郑什么呢?读成bó?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二、文学常识
(一)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
1、关于“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3、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
4、《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5、《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6、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三、写作背景
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大圣人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 
四、人物分析
姜氏:姜氏生庄公时出现难产并非庄公之过,但姜氏却因此对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宠爱有偏,且还准备废长立幼,这样的行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实非一个慈母的表现,说明她非常任性。她的废长立幼的要求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又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说明她偏狭昏聩。
郑庄公: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