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文档名称:

长亭送别上课用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6,561KB   页数:6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亭送别上课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yzhfg888 2022/6/1 文件大小:6.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亭送别上课用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 · 王实甫
长亭送别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亵之戏,亟宜放绝,***坊不得yu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雨霖铃(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 别 李叔同
离愁别恨名句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黯然***者,唯别而矣已。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离愁别恨
送别途中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
临别饯行
惜别叮嘱
分别目送
愁别离
苏 幕 遮 [北宋]范仲淹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景物(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离人泪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一切景语皆情语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象的精心选用
情景的密切交融
诗词的巧妙化用
情态的传神描摹
典故的适当运用
修辞的广泛使用
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等
如何细腻深刻的表现崔莺莺离愁?
意美:性情美
   情态美
   意境美
形美:整齐美
   错落美
   声韵美
神美:神韵美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曲词警人
余香满口
分析第二部分:
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