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辛弃疾及南宋词
(1).体会辛词的爱国主义情感。
(2).欣赏辛词用典恰到好处、浑成自然的妙趣。
(2).欣赏辛词以文为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讴歌挚爱江山,妩媚江南
在辛弃疾的词章中,内容除了抗金爱国、农村风光外,还有相當数量的词,描绘了江
南的锦绣河山。
尤其是词家隐居、仕宦范围内的山山水水、旅遊胜迹,都摄入他的词章表达词家宽阔
高雅的胸襟和对祖国河山之爱。
(1)描绘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清雅幽美。
(2)寄情山水,人山神合,表现热爱山水之情。
(3)藉对山水的拟人言志,抒发报国无门悲愤之情。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片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橫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四)辛弃疾的爱情词也含蓄蕴藉。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梁启超 《艺蘅馆词选》引语
• 內容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他的词大体上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爱情词等。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 1、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形象的展示
辛弃疾平生总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的伟大事业。在唐宋诗史上,如此大力描
写英雄,崇拜英雄,抒写英雄的个性精神,辛弃疾可谓是第一人。
• 他渴望着金戈铁马、横扫千军的铁马生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渴望着“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边去,云里识飞车”(《水调歌头》)的豪情壮志。
• 就是在他65岁高龄和长期被闲置的情况下,还以战国时廉颇自喻,赞扬那种老当益
壮,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
• 在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中,往往充现着那种大气的情怀,慷慨悲歌,激情飞扬,让人
读完之后,往往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作者巧妙地在多处运用了若干动词,如“吞,
拍”等,展示了自己虽有广博的胸襟,但又碍于当局,激烈难平的怨愤。
• 辛弃疾在词作中还常常以自我形象做展示,如
•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想象着自己少年时代执戈横槊,
气势豪迈,好诗好酒的个性。
• 在中年时,又写到自己成了“试弹忧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意英雄。
• 最后的垂暮晚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一介衰翁。
• 辛词中所展示的自我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丰满,富有立体感,既有客观的实情在
内,又能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的诗人画面来,便具有了变异性,阶段性的
特点。
• 2、失意不平,愤慨难抒的人生感悟及对心灵深处的内部的扩展
• 这类词在辛词中占绝大多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