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中的应用.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贾敬 2022/6/2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中的应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中的应用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单元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小的知识点,并分散在不同的课时中学习的。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内容或者一册教材内容后,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点片断都是比较零乱、,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也可以进行思维整理。学生可以选择各种形式呈现,如,树形图、圆圈图、气泡图、伞状图、流程图等,并在图中添加图形及解释说明。学生通过亲手绘制思维导图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维,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的版面设计中,学生更能发挥美术设计在数学中的应用,通过绘制一幅整体的图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思维导图完美地呈现出来,过程就像在做游戏,同时达到美术、数学相融合的效果,让阅读者有美的享受,也达到提高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知识过程中的兴趣,并提升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一举多得。
如下面学生的作品,用“母鸡孵蛋”和“五角金星”作为思维导图的整体版面,让思维导图更具美感。乍眼一看,图画版面似乎喧宾夺主,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图中的每一部分,每个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且能看出这部分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对内容的把控能力非常好,美术功底也非常扎实。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具创造力。
“思”出架构,提高效率
在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复习时,运用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半径、直径、周长与面积概念之间的关系。“思”出架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设计教学流程如下: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绘制好本单元的思维导图。然后课上交流,组织学生将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讲解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主题和相关概念。最后是完善作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发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的不足,并进行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和理解图中出现的相关概念,梳理知识。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能清晰地“思”出单元知识基本架构,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重点、要点与难点。这样,就能达到复习课所要的效果,甚至是事半功倍。
从学生整理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圆”的知识架构非常的清晰,从单元目录到知识大点,从知识大点分散出知识小点,从知识小点到概念公式,甚至还有知识的延伸。真正落实课标要求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整体性。
当学生清晰地整理出单元的知识架构,归纳出一个知识点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自主归纳——共同总结——巩固练忆于脑海。借助思维导图,相信学生对知识架构一目了然。有了思维导图,学生的复习不再是毫无思绪了,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节约了时间。
二、“维”出创意,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从线性(“一维”)到横向(“二维”),再到发散性或多维思考迈进所必不可少的一条纽带。呈现的是“小图大世界”的景象,表面上是在纸上画出来的二维图,实际上却可以展示一个多维的现实,包含了空间、时间和色彩。思维导图之美在于它能完全释放个人思维,给个人思维带来无尽的可能性。描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将一个人的思维旅程清晰地描绘在纸上的过程,是直观反映了人的发散性思维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思维旅程,这个旅程与任何有收获的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