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走进高中新课程课件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727KB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走进高中新课程课件ppt课件.ppt

上传人:aluyuw1 2022/6/2 文件大小:7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走进高中新课程课件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走进高中新课程
平顶山教育局普教教研室
毛成堂
*
一、为什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二、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哪些
变化?
三、如何有效地实施高中新课程的
教学?
四、高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美国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
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
英国
设计与技术
信息和交流技术
公民
综合学****br/>法国
个体化帮助
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日本
信息科
综合学****br/>,以适应时代要求。

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 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
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计划;
在学****过程中调整学****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计划。
5. 倡导学生自定学****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6. 实行学分制
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韩国、日本等。
(二)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1、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沿革 2、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3、新的课程结构 4、各科目内容结构示意
1、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沿革 1950年8月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 中学教学计划(草案) 1957年6月 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58年3月 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1963年7月 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78年1月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1年4月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90年3月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1996年3月 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2001年1月 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2001年6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3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尤其应强调: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