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17 岩浆岩体构造-2.ppt

格式:ppt   大小:14,848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7 岩浆岩体构造-2.ppt

上传人:落意心冢 2022/6/3 文件大小:14.5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7 岩浆岩体构造-2.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7 岩浆岩体构造-2
主 要 内 容
一 、岩浆岩体的产状 二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三 、岩浆岩体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二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垂直于熔岩流动面(层面),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垂直“层理”的多边(六边)柱状体,形如柱体而故名。柱状构造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中,典型实例是峨眉山金顶上的金刚嘴柱状构造。
北爱尔兰中生代玄武岩
第三节 侵入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原生流动构造的辨别和调查
二、侵入岩体产状和形态的确定
三、原生流动构造与区域变形构造的关系
四、侵入岩体构造侵位机制
一、原生流动构造的辨别和调查
1.原生流动构造的辨别
侵入体中的塑性变形构造哪些属于固态流动组构?哪些为后期塑性变形组构?
① 一般情况下,如果固态流动组构从岩体边部十分发育,向中心逐渐减弱,并过渡为岩浆组构,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固态流动组构是原生的
② 这些固态流动组构与围岩中的塑性变形组构在特征和产状上可以是连续的,协调的,也可以切割围岩组构,如果深成岩中固态流动组构切割围岩中的塑性变形组构,也可证明是原生的。
一、原生流动构造的辨别和调查
2.原生流动构造的调查
① 查明原生流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包括原生流动构造的类型、发育特征、空间分布和产状)及原生叶理和线理的组合(S型组构、S>L型组构、S-L型组构、S<L型组构和L型组构)。这是分析岩浆流动方式、流动速度和判断侵入岩体形态的依据
②尽可能观察和记录岩浆侵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相关现象,如包体、原生层状构造、内部成分层接触面、阻隔岩块(stoped blocks)、岩浆断层和褶皱,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查明原生流动构造与这些现象及与区域变形构造之间的相对时间顺序
③使用显微构造观测技术和方法确定原生流动构造形成时的流变学状态,查明这些组构是悬浮流动形成的还是颗粒支撑流动形成的,属于岩浆流动组构还是固态流动组构
④在岩体的不同位置确定组构的应变特征,包括应变椭球体的形态(长球形、三轴椭球、扁球形)、组构发育程度、组构要素的方位,和与组构有关的运动学特征
二、侵入岩体产状和形态的确定
(1)首先确定岩体的平面形态、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和岩体中的原生构造特征及产状,这往往需要详细的地质填图才能完成,也可以借助遥感解译的手段。
(2)在查明岩浆运移方向和运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所保存的岩体顶面和/或底面的产状结合原生构造图案的分析推断岩体的产状。在此过程中,如果地形起伏较大的话,可以借助于切割较深的剖面查明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的三维形态;如果岩体出露地区代表一个倾斜的地壳剖面(岩体的不同位置代表不同的地壳层次),那么不同层次的剖面组合更容易帮助我们建立起其三维形态。
(3)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钻探和物探资料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岩体的三维形态。
三、原生流动构造与区域变形构造的关系
通过前侵位区域标识物(或地质体)的偏转、围岩中变形组构的几何学和运动学与侵入岩体中岩浆组构型式的对比,结合应变分析、同位素测年等手段,可以查明侵入体的侵位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四、侵入岩体构造侵位机制
主动侵位(穹隆、底辟和气球膨胀)
被动侵位(顶蚀、破火山口沉陷和断裂扩张)
隆起作用(doming):
片麻岩穹隆——太古宙基底中极其发育
基本形态为平面圆形或椭圆形;剖面凸起形
重力、片麻岩再活化与片麻岩-盖层韧性差缩小是隆起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主动侵位机制
底辟作用(diapirism):
低密度熔体物质上浮,切穿盖层;
典型的倒水滴状、蘑菇状形态的岩体;
岩体顶部压扁应变(流面发育)、侧翼剪切和拉伸(线理发育)。
主要出现在下部地壳,在上部地壳环境可能性较小
底辟岩体的特点
底辟岩体周围发育有边缘向斜;
底辟岩体周围早期向外倾斜的岩层,形成的褶皱轴面比岩层产状陡;
底辟顶部为压扁型
应变,岩体两侧为剪
切型应变,有各种剪
切构造。
底辟作用过程
离心实验:三阶段生长:隆起作用、熔浆隆升与围岩侧展、边缘向斜形成
岩体平面圆形或椭圆形,剖面蘑菇状或漏斗形;
岩体发生横向拓宽,围岩被压扁;应变属压扁型
接触带应变最强,向两侧减弱
岩体围岩压扁变形强烈,形成面状组构,并向外减弱;岩体内具有面状组构,向岩体中心减弱;
气球膨胀作用:主要解释岩体巨大空间的形成。气球膨胀岩体具有以下特点:
主动侵位岩体的特征
岩体在平面上呈椭圆形;
同围岩的接触界线规则、清楚;
接触带附近发育环状流面、流线等原生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