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行教学反思
这是山行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行教学反思第1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不由自主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会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在山上行走。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
,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分:
深:深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分。
,探讨沟通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相互评价。
,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远上:用联系实际,绽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留意调整说话依次。(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曲折地伸向充溢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沟通,学其次句。
,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老师点拨订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溢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说明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欣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相互辉映,枫林才特别漂亮。(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宠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视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饰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调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尝想象,观赏意境。
,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供应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漂亮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专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得体验。
,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酷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