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docx

上传人:baba 2022/6/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
这是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br/>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第1篇
宋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最终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闻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呈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绽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答案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二、教学重点:
1、驾驭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
2、学****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倘如这个世界有原先,倘如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静静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悲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心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学问分子,家庭的教化,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复原,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见抗金,复原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倒戈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当。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
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显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扬的作品,充溢悲壮的爱国***;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见抗金,复原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动身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闻中一位纯情漂亮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闻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改变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老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状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纳怎样的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