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61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docx

上传人:艾米 2022/6/4 文件大小:2.5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思
1、《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于是产生认知冲突。再次观察,形成新的猜想,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利用这一结论,验证整个
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
6、《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在“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1、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惊醒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
4、活动环节较多,一节课完成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有些内容还不能作深入的交流。
5、虽然我的这节课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7、《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通过老师讲生活小故事的方式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将例题 “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作分母或指定分子作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进行整装,通过“希希想要吃到5块蛋糕,婷婷想要吃到6块蛋糕,我将龙龙的蛋糕平均分成了48块时,该怎么分才公平?”这一情境来进行教学。
8、《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分数的大小比较都自主学习了,其实我也根本没有让学生预习,数学课也不需要学生预习,这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而主动预习的,他们小组聚在一起讨论、分析,当教师给他们组加“星”时,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这种教学行为已经是学生主动实施了,不需要老师在后面督促,它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它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会延伸到课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课堂的学习已经自觉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预习,也为下一堂课的复习做好了充分的准,所以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增强合作意识,为
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上课以后我感觉到了,那些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后进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后进学生也举手发言了,因为哪一小组举手发言多,哪一组还能得到“星”。所以组长不知辛苦地帮忙后进生,后进生也拼命的学习,这是学生可爱之处,这样老师再也不要为学生的厌学而犯愁了。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当然用这种形式上课时,只要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老师也会给鼓励的,这点很重要的。在上课时,竟然有学生曹旭建告诉我:“曹老师,我从小就没回答问题,今天才知道回答问题是那样的爽。”我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合作才能成功,互助才能胜出,孩子们已经开始明白了这一点了!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也是我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一种有效课堂调控教学模式,效果不错。
9、《分数的意义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