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毕业设计电子稿.docx

格式:docx   大小:17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毕业设计电子稿.docx

上传人:jiyudian11 2022/6/4 文件大小:1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毕业设计电子稿.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 校 代 码: 1605 毕业设计编号: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毕业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积水坑排水电路设计、调试与工艺制作
作 者 刘强
专 业 供电
班级学号 供电081 0874132
指导教师 周爱明
设置2 道或者 2 道以上的排水沟,首先室外地面坡道起点设一道用来收 集室外地坪流向坡道的雨水,积水可直接排至室外雨水井;另在坡道终点处设一道,并在其 尽头设置敞开式集水坑和排水泵,积水用水泵排出。
2. 集水井设计……………
集水井主要起吸水井及调节池的作用,它沿高度方向可分为三部分(见图①)
1
1 £
滞水翳泵
X停泵水位
~m
X
'
图①集水井剖面示意圏
第一、是最低水位线以下部分即淹没部分H1。
第二、调节部分H2。对于自动启动这部分容积不得小于井内最大一台泵在自控制状态下 五分钟的出水量,通常取 5~10 分钟的出水量;对于人工启动,这部分容积不得小 于 6 小时的平均小时污水量
第三、超高部分H3,取300mm。集水井尺寸的确定要满足设备的安装及土建施工的需 要。
2・1•集水井排水泵的选择・・・・・・・
排水泵的流量计算0=屮qF
式中:屮为径流系数;q为设计降雨强度(L/S・mJ ;F为汇水面积(mJ,应为车行坡道 敞开面积及其侧墙面积之积,F=A+A1/2,之中A为坡道露天面积,A1为坡道侧墙面积。
排水泵的扬程计算: H=Z+h+2
式中:Z为雨水管出口标高与集水坑运行最低水位的高差(m); h为水泵进、出口管道水 头损失(m) ;2为出水口的自由水头(m)。
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互为备用。水泵的运行由池内水位自动控制。 2・2・设计集水井的注意事项 在设置集水井时,应尽量利用地下车库底板的混凝土厚度,安排排水埋地管。如地下车库的 底板厚度通常为500〜600mm,除去上下钢筋和保护层距离250mm,尚有205〜350mm的空 间,可使排水埋地管从中穿越。设计时应利用这一高度将排水埋地管的坡度尽可能采用最小, 排水埋地管采用最小设计坡度,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以延长排水埋地管的长度,扩大 集水井的汇水面积。在集水井的设置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个集水井的受水区内应无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规定:建筑物内排水管不得穿越以上诸缝。
每个防火分区必须独立设置集水井,以免排水直埋管穿越防火分区。一旦发生火灾,虽 然防火卷帘将两防火分区阻隔,但隐患埋藏于车库底板下。
在有人防的地下车库,每个人防防护单元内应独立设置集水井,排水直埋管也不应穿越 防护单元,且排水直埋管亦不能穿越人防区与非人防区。

推导出的明渠均匀流流量公式为:
式中Q——集水沟流量(L/s) ,i0——集水沟沟底坡度,iO=〜; n——沟壁粗糙 度,对水泥砂浆抹面沟渠,n=;b——沟宽b=〜;h——水深,〜; 〜,b:h取2:1。
根据上式可确定集水沟的横截面尺寸。地下停车库底层集水沟末端接集水井,其余各层接 地漏及排水管,排入底层集水沟或排水井。
潜水排污泵扬程计算
式中 H 车道潜水排污泵扬程(m);
H1——污水提升高度,即集水井停泵水位与出水管排出集合高差(m);
H2——泵轴至出水管排出口的几何高差(m);
H3 安全水头(m),潜水排污泵在规定流量下,一般取2〜4米;
工hl 吸水管水头损失之和(Mh2O);
£h2——压水管水头损失之和(Mh2O)
选泵及泵组合 根据上述流量和扬程,在潜水排污泵特性曲线高效区内选泵、同时吸水管。压水管控制在一 定范围外,还应注意集水井的调节容积与井内最大六郎那台泵的流量成正比。一般情况下, 潜水排污泵为一用一备,或者多用一备,逐台投入,并且设有自控装置、声光报警和常用泵 与备用泵切换。
集水坑的水位和控制方式
集水坑的水位设置两个控制点:低水位(停泵水位)、高水位(起泵水位)。低水位按潜水
泵间歇运行设计,以选用的潜水泵厂家样本为准;报警水位一般比集水坑进水管渠低低 100mm以下,高水位比报警水位低100mm。备用泵应在报警水位处投入运行。排水泵的运 行由集水坑的液位自动控制,控制方式有浮球式和液位传感式。
6.排水井电路图分析
N
L10
[网
HR
102
Lil
101
1IX
<0
2KI

[]3FU
201
2 KI
110
E
1EA 105
E

1KA □-
1KJl
213 K215-r-_
1EE
IKK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