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析中学语文课上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中学语文课上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doc

上传人:碧痕 2022/6/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中学语文课上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中学语文课上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
摘 要:汉语中“失之一字,差之千里”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学语文的阅读写作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体味推敲文字,这样阅读理解才能入情入味,写作表达方可推陈出新。
关键词:浅析中学语文课上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
摘 要:汉语中“失之一字,差之千里”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学语文的阅读写作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体味推敲文字,这样阅读理解才能入情入味,写作表达方可推陈出新。
关键词:失之一字;差之千里;咬文嚼字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举了好几个实例来说明运用文字应有咬文嚼字的谨严的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应随处留心,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样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笔者对朱老先生的观点深以为然,在平常的语文课上,也常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挖掘汉语中有趣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的不同韵味。
一、 课文阅读理解古诗意象的“一字之差”
高中语文的阅读课不能仅仅满足于筛选信息,理解大意,很多时候,应咬住一字之差来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例如,《说“木叶”》一文,林庚先生用思想的锄头挖掘出一个“木”字在诗中隐居那么多年的深意,作者咬文嚼字剖析出“绿叶”之“青绿”是一种生命的绿意,自有生机勃勃的饱满;“落叶”之“飘落”的叶子可能还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则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只有“木叶”独具那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的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这篇文章让我们感悟到“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領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教学本文,笔者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并运用组词法来求同存异,从而感悟“木叶”这一古诗意象因一字之差而别具一格的意境。文本大意的理解疏通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为进一步解析古诗意象的“失之一字,差之千里”,笔者对这一问题加以拓展延伸,拿常日所言的简单的“风”字让学生进行补充填词,并联系诗句再作赏析。学生兴致颇高,回答甚是精彩。有同学说“风”有冷暖之别,林升《题临安邸》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便是一种如痴如醉的游乐;汪炎昶《次韵题琴谱三首》中的“冷风凄雨滋孤蝉”则给人带来无尽的凄清悲凉。也有同学说“风”还有急缓之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是一种悠哉闲适,而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却显得悲怆凄厉。顺着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笔者进一步启发不同时令的“风”还与不同方位的“风”有着特定的对应关联,例如春风之与东风,夏风之与南风,秋风之与西风,冬风之与北风。其中,笔者选择“秋风与西风”这一组意象让学生再做比较分析,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一年一度秋风劲,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秋风显然不是萧瑟的,而是一种摧枯拉朽的肃杀的秋气,这与诗人主宰大地沉浮命运的革命情怀一样令人壮怀。而在李清照笔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因为西下的方向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的忧心愁绪。在几组诗句的比较阅读中,学生对于古诗意象中失之一字而意境差之千里有着形象而具体的感悟,可见,文本阅读的课堂正需要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来推敲才能理解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