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1.古诗词三首.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古诗词三首.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4/24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古诗词三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三首》导学案学科编制人审核人授课人课型单元第一单元编号班级学****目标: 1.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通过看注解, 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5. 积累中华经典古诗词,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学****重难点: 1. 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2. 难点:学生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词,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意。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时间: 3 课时课前学案自学一、自学《独坐敬亭山》(第一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 公元 753 年) 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 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 5 公里, 山高 286 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三)自学生字。注音:敬亭. 山( ) (四)解读古诗。(参照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五)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六)自学自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句诗的诗意是: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2.“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这句话的诗意是: 。 3.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七)背诵《独坐敬亭山》。二、自学《望洞庭》(第二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简介诗人及背景。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解读古诗。 1. 理解字词。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靑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 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体会情感。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这句诗的意思是:。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 确切的比喻, 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这句诗的意思是:。(四)诵读古诗,边